怎樣做,才是孝順?





許多社會上發生的家庭糾紛,大多數都源於夫妻兩人對於「怎樣做才是孝順」的認知上有不同落差。

「孝順」牽涉的範圍廣大,影響力往往出乎世人意料之外。這還牽涉到父母及子女對於怎麼做才叫「孝順」的觀點,也有不太一樣的見解,特別是父母單方面決定的標準──如果子女做出來的並不是爸媽期待的,或是爸媽動不動就給孩子扣上「不孝」的帽子,就會產生非常大的不愉快,甚至怨恨彼此一輩子。

所以,這是非常值得討論的話題,每個人都應該多花一點時間去研究一下,到底爸媽要的是什麼?為人子女該做的又是什麼?到底要做到怎樣,兩邊才會皆大歡喜?如何找到一個平衡點,讓天倫之樂真正地實現?

每個人都有父母,最好也都有子女,這樣便能夠相互學習,因為人生貴在了解,將心比心。若對親子雙方有著多一點點的深入了解,在人生裡便增加了一點點自由的空間,對生命有著極大價值的意義。

「孝順」,是子女長大之後,對於父母養育之恩的回饋。小時候,這個方向是相反的,孩子是一直接受的一方,而父母就是無條件的給予、餵養。父母照顧年幼的子女是天經地義的事,所以,當子女長大了,有了獨立謀生的能力之後,給予父母回饋也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義務。

當孩子稍微懂事之後,就可以開始去做出「孝順」的行為。只不過,那時的層次大多只是在聽話、乖巧、幫忙做家事,或是說些貼心、有建設性的話。

例如:「我會好好用功讀書。」

「媽媽,我會聽你的話。」

「我長大後會好好孝敬您。」這樣,就是開始了「孝順」之路了。

但是,這樣的態度是否經得起考驗?是不是孩子真心想去做的?隨著孩子的年紀漸長,慢慢地,所有的問題都會浮現到檯面上。

從孝順的角度來說,有一個永遠都無法平衡的地方:父母跟子女之間「施」與「受」的衡量──要怎樣才能平衡,是永遠無法計算的。你無法計算父母為了養育孩子,到底付出了多少愛、花了多少錢、多少時間,甚至犠牲自己的夢想,忍受一切的痛苦等等。

而孝順裡的「不公平」,便是無法要求子女能夠像父母一樣,以對等的方式回饋這些愛、時間、金錢、關心、甚至犠牲忍受的痛苦等等,這是人世間最無奈的事情之一。父母所給出去的,不見得能夠得到回饋,甚至就如同覆水難收;但相對地,也有無心插柳的時候,完全是一場難以預料的賭局。

有的父母幾乎給了孩子自己的全部,但到了最後,子女連頭也不回地便一走了之。也有些父母不太理會孩子的成長過程,沒有付出特別的關心與照顧,甚至用隨便來形容也不為過;但他們的子女們卻盡心盡力的回饋父母,照顧到無微不至的地步,羨煞那些得不到「孝順」的父母。

雖然這就像賭局,沒有人願意當輸家,但人生就是願賭服輸。不管結局如何,不必大驚小怪也不必小題大作,感情就是這麼回事。

當然,這是比較極端的比喻。所謂「孝順」的標準,存在於每一個家庭裡親子之間的來來往往,每家都有不太一樣的孝順經,但大致的原則是相同的。

有時候,子女們過年包個紅包,或是買點東西回去孝敬父母,放假時回家陪陪爸媽,跟他們出去旅行,爸媽生病時留在病床邊照顧……以一般標準來說,已經算是相當不錯的。基本上,這些觀念在每個家庭都是一樣的。